“黑噪音”的读者: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炒股配资安全,请给我投出宝贵的3票,投票入口在文章下滑时底部可见。不胜感激!
9月9日,墨西哥总统辛鲍姆向国会提交了一项立法提案,计划修改《一般进出口税法》,将对没有与墨西哥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国家的商品征收最高达50%的关税。
墨西哥经济部长埃布拉德于9月10日进一步表示,墨西哥将把中国和其他没有与墨西哥达成自由贸易协定的其他国家制造的汽车的关税,提高到世界贸易组织允许的最高水平(即50%)。而目前墨西哥对来自以上国家的汽车等产品征收20%的关税。
消息一出,最受关注的自然是中国汽车。
过去几年,比亚迪、奇瑞、上汽名爵等品牌在墨西哥的销量飞速增长。如今,一旦关税壁垒竖起,中国制造的汽车势必首当其冲。
然而,很多人把这一政策简单解读为墨西哥“向美国低头”,说完全是因为美国施压才导致墨西哥做出无奈之举。
这种说法,未免有点肤浅。
事实上,美国施压当然是重要因素,但关税背后既有外部压力,也有内部逻辑,更有墨西哥政府为应对财政赤字与产业结构困境的算计。
特朗普政府自今年初上台以来,关税大棒首先挥向的就是包括墨西哥加拿大在内的传统贸易伙伴。
对墨西哥而言,美国既是最大出口市场(超过80%出口流向美国),也是政治与安全议题上无法回避的邻居。
在这种情况下,墨西哥提高对中国商品的关税,的确有“安抚”之意。
墨西哥政府向特朗普释放善意,也是为了在明年的美墨加自贸协定审查中,争取更有利的谈判地位。
也就是说,墨西哥是用中国汽车当筹码,换取与美国的稳定关系。
但是,如果仅仅把墨西哥的举动理解为“替美国办事”,那就忽略了另一个更深层的现实:墨西哥也在同时为自己谋利。
毕竟,每个国家的决策都是基于自身的核心利益出发。
此次加关税,对墨西哥来说,产业保护与财政压力才是核心逻辑。
辛鲍姆政府的公开说辞是“保护本国就业、避免不公平竞争”。这一点并非空话。
汽车产业占墨西哥制造业的23%,是其长期以来的出口支柱产业,也是大量中产阶层就业的来源。
很多人可能有所不知,墨西哥早已成为全球第七大乘用车生产国,每年生产约350万辆汽车。
但近几年,中国车企凭借性价比和新能源优势迅速攻城略地,2024年墨西哥市场超过20%的轻型汽车产自中国,这让本土经销商和部分传统供应链感到很大压力。
对他们而言,中国车不仅价格低廉,还逐渐抢占新能源高端市场,如果不设立壁垒,本土产业可能会被压缩到边缘。
此外,墨西哥财政赤字问题严重。2025年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预计将达5.9%,创下30年来最高。政府预算捉襟见肘,而提高关税意味着可直接增加约40亿美元的收入。
对辛鲍姆来说,这既是填补赤字的权宜之计,也是对国内反对派展示“有担当”的政治动作。
因此,与其说墨西哥是“被迫站队美国”,不如说它是在外部压力与内部困境双重作用下,主动调整贸易策略。
这次的关税政策,实际上同时服务了三个目标:
第一,讨好美国。
通过提高对中国商品的壁垒,墨西哥在美墨加自贸协定审查前,向特朗普递交了一份政治投名状:我愿意配合美国限制中国制造,换取对我出口美国的宽容。
第二,稳住本国产业。
保护汽车产业意味着保护就业、保护税源、保护制造业生态。即便墨西哥的消费者因此付出更高价格,政府也宁愿承担舆论压力。否则,墨西哥的本土汽车制造业日益脆弱,将会对其未来的经济结构造成重大风险。
第三,增加财政收入。
财政赤字压力摆在眼前,关税是最快捷、成本最低的办法。不同于增税或削减开支,关税的政治代价相对较小,还能包装成“对外斗争”的政策。
因此,这一政策其实是一种“三位一体”的博弈结果:既回应美国的压力,又安抚本国产业,同时为国库创收。
加关税,势必意味着中国车企要面临巨大的挑战与艰难的选择。
中国已成为墨西哥最大汽车来源国,今年上半年出口量23.45万辆,同比增长30.7%。关税如果从20%上调至50%,中国车的价格优势将被大幅削弱。
不过,事情并非完全没有回旋余地。
首先,中国车企的全球化布局日趋成熟,不必完全依赖中国本土生产。部分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在第三国设厂,绕开关税壁垒。比如,在巴西、阿根廷甚至墨西哥本地建厂,就能直接享受关税豁免。
这也是墨西哥这次加税的目的之一:他们希望中国车企能够在墨西哥多建厂,直接在当地生产汽车。
其次,中国车的竞争力并非只靠低价。新能源汽车在智能化、续航里程、设计创新等方面已有独特优势,即便加征关税,部分车型依然具有吸引力。
另外,墨西哥政府也并非想彻底“驱逐”中国车企。我们需要注意到一个细节:它把关税安排到了2026年预算中。
这意味着政策仍有灵活空间,更多是作为谈判筹码,而非绝对的封锁。
因此,中国车企需要更积极地考虑在墨西哥本地化生产,甚至与墨西哥企业合资建厂,以避免长期依赖出口模式带来的风险。
值得玩味的是,墨西哥和中国同为“全球南方”的重要成员,为什么这次如此“相煎太急”?
按理说,南方国家应当有更多合作空间。但在现实的全球供应链格局中,“全球南方”并非铁板一块。墨西哥高度依赖美国市场,在关键利益上难以与中国完全站在一起。
墨西哥在产业上作为竞争对手的色彩,相比于作为合作伙伴来说,还是相当浓厚的。
在现实的国际关系中,国家利益往往凌驾于“阵营认同”之上。即便喊着“全球南方合作”的口号,当就业、税收、产业安全受到挑战时,任何政府都会选择本国优先。
墨西哥这次关税调整,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口头上强调公平竞争,本质上却是在中美之间寻找最有利的生存空间。
对中国来说,这次事件既是挑战,也是提醒。
挑战在于出口的直接损失,提醒在于:不能仅依靠出口驱动,而必须通过投资、建厂、技术优势,真正融入当地产业链。
每一次外界压力,都是努力做好产业升级、品牌价值提升、企业全球布局的契机。
日韩都是这么走过来的,中国也不能停留在抱怨层面炒股配资安全,还是要做好自己的事情。
泰禾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